"懒劳病"盛行?专家支招破解现代职场人"动力缺失症"
(记者 王明远)近日,"懒劳病"一词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,众多网友自嘲患上这种"上班没动力,下班精神足"的现代病。记者从三甲医院心理科获悉,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倦怠表现,医学上称为"慢性动机缺乏综合征"。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主任指出,"懒劳病"并非真正的懒惰,而是长期压力下的心理防御机制。典型症状包括:工作日早晨醒不来、工作拖延成性、对职业发展失去期待等。"很多患者实际上是能力出色的员工,只是陷入了心理能耗竭状态。"
临床心理治疗师建议采取三步疗法:首先建立"小目标奖励机制",将任务分解为15分钟为一个单位;其次尝试"场景切换法",通过更换办公环境或调整工作顺序保持新鲜感;最重要的是培养工作外的"第二兴趣",用其他领域的成就感反哺职场动力。
某互联网公司试点"活力星期三"制度后,员工效率提升27%。人力资源总监刘女士介绍:"我们允许员工每周三下午自由安排学习或运动,返岗后反而激发了创造力。"
专家提醒,如果持续出现情绪低落、睡眠障碍等症状超过两周,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伴有抑郁倾向。毕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懂得科学"充电"才是真正的职场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