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冬破冰者:直面恐惧的"硬核"哲学
【本报12月22日讯】当清晨六点的闹钟响起,58岁的张建国正站在松花江岸边做着热身运动。气温显示零下18度,冰层厚度已达30厘米,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完成每天雷打不动的冬泳仪式。"消除恐惧?你得先跳进去再说!"这位有着十五年冬泳经验的老师傅如是说。
像张建国这样的"破冰者",在哈尔滨冬泳协会已登记超过200人。据协会负责人介绍,今年新加入的会员数量同比增加40%,其中30%是因疫情后出现焦虑症状的都市白领。"水温和心理防线都在零度上下较量,"刚入会三个月的程序员王磊坦言,"但当你真正直面刺骨的江水,日常生活那些压力突然变得微不足道。"
心理学家李敏教授指出,这种"暴露疗法"的底层逻辑与临床心理治疗不谋而合:"人体在极限环境中释放的内啡肽,不仅能缓解焦虑,更能重塑对恐惧的认知框架。"目前,冰城多家三甲医院已开始将冬泳纳入辅助治疗方案的可行性研究。
随着破冰船的汽笛声又一次响起,张建国纵身跃入冰窟窿的身影仿佛某种隐喻。在这片冒着白雾的江面上,每一个勇敢者的入水瞬间,都是一次对生命恐惧的庄严宣言。